众森观点
有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在散步时,我已看过那三个人了,第一个人低头不敢仰视,是个忠厚之人,可以给他安排保守的工作;第二个人喜欢作假,在人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第三个人就是军事家刘铭传。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流露在外的行为可以反映他的真实状态,包括他的能力、个性、品行。那么在面试中,面试官应该如何对应聘者进行察言观色呢?
人类学家雷·博威斯特指出: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传递出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35%,剩下超过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传递出去的。沈阳众森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认为,非语言信息,尤其是体态语言,不仅具有先天性或习惯性,而且是人们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是人们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比语言信息更真实、更可靠。语言信息可能会“言不由衷”,非语言信息却常常是“真情流露”,它能对语言信息的真实性起到验证的作用。
非语言信息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声的、未经过加工的语言,如脱口而出的话、口头禅、习惯性的尾音、语速语调;第二类是无声的身体语言,即身体各个部位无意识的动作,如眨眼、摸鼻子等;第三类是无声的习惯,如外表形象、穿着打扮,这些都能表露出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面试官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观察和判断应聘者的行为,也就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每一个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