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森观点
中国古代的人才评鉴更多地体现在官吏选拔任用领域。着眼于中国古代的吏治,期望以一个大背景下的演变、两个体系间的关系、三类选材方式的配合为框架,更好地呈现制度的诞生土壤和变迁过程,沈阳众森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认为,这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人才评鉴、人才管理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个大背景下的演变:生产力发展及与之配套的社会政治变迁。它能够为我们彰显政治模式如何影响身处其间的每个人,以及各项制度产生的基础。这对我们推古及今来思考人才评鉴方法制度的适应性,是有启发的。
两个体系间的关系:职官体系与教育体系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了人才培育的评鉴是无源之水。中国自古就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但“学而优则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机制,它也经历了很多演变,并且随着职官体系的逐步成熟而逐渐成为主流。“在发展中评估”“以考促学”,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依然适用。
三类选材方式的配合:科举取士、荐举察举,以及门荫承继这三条主要通路的配合。靠知识文化素养为官,靠名士、贵族、高官推荐并通过考察入仕,靠家族继承官位,三者相互配合补充。这三种体系的此强彼弱反映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核心矛盾此起彼伏的变化,反映了在不同人才丰沛程度下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不同官职的用人假设与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变换的通路。社会动荡期,往往实行“论才干业绩,不论出身”的阶段性政策,如秦的“军功爵制”,又如枭雄曹操的“唯才是举”。王朝初建期,往往伴随着皇族与贵族、功臣势力的斗争,教育体系的重建和选才策略反映了强弱势力的对比。社会稳定时,教育体系稳定,人才需要寒窗苦读挣来资格,需要“乡举里选”,而获得资格的人往往还需要在“后备池”里面等待或继续学习来等候实缺。这一时期官员的任命权考核权往往更多体现着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拉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