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森观点
沈阳众森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认为,不了解民营经济在东北的成长发展历史,就不足以对目前的问题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在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始终就没有生长出民营经济的参天大树。民营经济同官办经济截然不同,它不以国家政权为投资后盾,完全是市场自发的产物。然而,在东北百余年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奉张时期起步很好,但日本统治时期的经济统制政策造成了东北地区民族工业的衰败与破产。榨油业、面粉业本来是民族工业的主导产业和兴旺产业,但由于粮棉油类农产品统制,大连、营口、哈尔滨、长春等地制油工厂、制粉工厂等陆续倒闭200多家,甚至小油坊、小磨坊的碾子和石磨也被没收。到最后,日本当局下令将中国资本家旧存的钢材、旧铁、机械、机器和零件以及破产歇业的全套机器设备,统统以低价强制收购。在沈阳收购价额为9000多万元,哈尔滨为6000多万元,鞍山、长春、营口、大连、齐齐哈尔、吉林等处共8000多万元,合计为2亿3000多万元。
上述物资以当时市价计算,值10亿多元,民族资本损失了8亿多元。其他地区和产业的民族工商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如在齐齐哈尔市,从1939年到1941年就有1521户民族工商业倒闭,占原有2407户的63%以上;在沈阳市,1942年一年就有836家工厂倒闭。当时的民族工商业者控诉了日本当局的残酷统制,“我们民族工商业者在暴力摧残和压榨下,濒于倒闭和破产的境地,财产不但没有保障,而且生命也有危险”。尽管到了日本统治后期,还有相当数量的民族中小企业继续维持,但绝大多数民族工商企业都已停业破产或濒临崩溃,这正是日本统制经济所造成的直接恶果。
到了东北解放时期,东北的民营经济曾经有过短暂的春天。但随着东北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实行,其国民经济日益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民营经济逐渐丧失以往的活力和生存环境。通过前文我们得知,东北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实行计划经济的地区,执行时间最长,范围也最广,而退出时间却最晚。正因计划体制的相对完备,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尤为困难。“一五”时期,随着国家各项政策趋于计划性和指令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进行,民营经济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