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森观点
在具体的培训课程实践中,任何一个主题的课程内容表面上看起来会由许多不同的知识模块构成,但实际上,每一个课程主题都有一个核心的、具有灵魂作用的价值理念,在无形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将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只有在有效建构了这样一个有机整体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员在学习之后,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从而帮助学员从更根本的角度了解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进而帮助学员进行行为改善而提升工作绩效。
要达成以上的目的,单纯连接显然不够,还必须借助某些有效的手段,触发学员的感知,进而促进学员的自主思考。所以,触动的能力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或者叫作黏合剂。沈阳众森企业管理咨询培训公司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陈述。
第一个层面是,连接触动能力在培训实践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一方面,就连接而言,主要是指培训师需要在课程内容中,找寻并准确把握以下几组概念之间的关键节点,包括:理论VS实践;感性VS理性;表象VS本质;意识VS行为;结果VS动机等。然后将这些隐藏的、无形的关键点通过有效的、形象的、可见的形式和手段进行解剖并呈现给学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意、念、手、口、心”,让学员积极并深度参与到课堂现场中来。
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过程,最终帮助学员将所学到的理念、方法以及操作技能与其实际工作能够产生有机的联系,并借助这种联结指引学员融合其既有的认知和经验,从而真正实现其“自身”的改善。
第二个层面需要阐述的是,培训师如何持续改善和提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培训师需要建立以下这样一个意识并持续践行,即“视而后见,见而后思,思而后识,识而后用,用而后悟”。具体的意思包括:
(1)视而后见。指的是培训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随时、随地、随情、随景地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2)见而后思。指的是观察到这些人和事之后,要及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过往的认知经验,对其进行揣摩、分析、判断。
(3)思而后识。指的是思考过后需要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看法。这需要培训师有问题追溯的意识和习惯,并通过一连串的问题链条,来激活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已有的认知与此对接,从而建立新的认知。